欢迎访问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专题网站!

|
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报道 > 正文
最新报道
【勇毅前行 共话发展】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凝心聚力踔厉奋发以一流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3-05-08 作者: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李富生 来源: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立足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实际,以一流党建为引领,以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服务粮食安全和种业振兴,为乡村振兴培养高质量人才。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学校和学院发展目标任务,全力推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以“院办校”改革为契机,充分发挥学院办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化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突出改革和发展重点,激发办学活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

二、发展原则

坚持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党建工作贯穿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同频共振,推动一流党建引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高质量发展。坚持“双一流”建设核心。聚焦学院“十四五”发展目标,对标学科评估和专业评价指标体系,以“新农科”理念重点打造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学科特区、专业特区,引领“双一流”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职工成为改革创新的依靠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三、发展目标

立足边疆,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科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利用作物资源优势,以需求为导向,为粮食安全、种业振兴、大健康产业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进一步提升作物学学科专业的优势地位,积极拓展生物学学科专业方向,重点打造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学科特区和专业特区,努力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声誉等方面达到国内同类高校一流水平,并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学术影响。

四、发展措施

(一)党建工作

学院党委在2022年1月获得云南省第三批“一流党建”示范院(系)党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擦亮“尚农”党建品牌,以一流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坚持“尚农”思政,推进“三个融合”(党建与中心工作相融合、思政与教学科研相融合、学科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抓好“三项工程”(“典亮”示范工程,“耕读”教育工程,“青马”培育工程),实现“一引领三促进”的党建目标(一流党建促进学科发展、一流党建促进专业发展、一流党建促进社会服务)。通过建设,争取获得“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1、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提高师生政治站位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决服从学校改革大局,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凝心聚力谋求新发展。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全体党员大会和教职工大会等多种形式的政治学习,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不断提高全体党员和师生员工的政治站位。围绕“党建引领、凝心聚力、复兴学院”主题开展思想大讨论,切实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职责摆进去,做到思想有震动、工作有推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2、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师生思想水平

创建一流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根据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层次和年级的特点,科学设置思想理论建设内容。如:学院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进行专业思政宣讲,在书记、院长同上思政第一课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大力倡导“学农爱农,知农尚农,强农兴农”的思想理念,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种子与希望、拔节孕穗期、把脉与除病等),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

3、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师生基本素养

创建一流示范党组织,师生党员做到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四讲四有”标准。教工支部要积极引导培养教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模范。发挥教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落细落实;学生党支部要积极引导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带头争先创优,积极参加考研、英语“沙龙”、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等,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同时,带动其他学生共同提高。

4、切实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将全面从严治党与学院各项管理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学院领导对分管联系部门或党支部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及时部署、及时督促,与分管联系部门或党支部主要负责人进行廉政提醒谈话,要求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章和制度,坚决杜绝和预防违法违规违纪事件的发生。

(二)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牢固树立立德树人宗旨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衡量教师能力素质的第一标准,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教育,确保学院教职工无师德师风问题。每学期开展一次“师德师风”主题大讨论活动,教育引导教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四有”好老师。

2、外引和内培提升师资队伍综合实力

采取重点引进、稳定骨干和全面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利用学校设立的专项资金,吸引招聘杰出优秀人才,采用柔性引进和选拔培养的工作方法,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主动深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宣传、寻找和引进优秀人才。鼓励支持青年人员出国留学、进修和国际合作研究,每年选派2-3名专业教师到对标学校或国外知名高校进行学历提升、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助教助研学习。做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提升教师团队能力与水平,建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非升即走”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教学业绩考核办法,将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作为岗位评聘的重要依据。

3、长聘短聘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发挥学院主体作用,强化管理,确保人才引进、职称评聘、岗位考核、绩效工资分配、评优评先等工作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通过长聘、短聘、临聘等各种聘用形式适当聘请对标学校的知名教授(含退休)50人以上,进行线上、线下教学;要求核心课长聘年轻教师必须赴对标学校进修全程听课一轮,持进修合格证方能上岗授课。

(三)学科建设

在现有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作物学学科优势地位,进入省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评估B档次;新增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

1、深化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贯通人才培养改革

以“宽进严出”为原则,深化研究生入学资格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充分用好免推、直博、审核制等试点改革,提高研究生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强化博士生导师遴选和管理工作,实行硕士生导师资格报备制;建立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制度,加大师资博士后的招生和培养力度。

2、聚焦优势和主业,组建科研创新团队

发挥学院学科资源优势,结合国家和云南省未来学科发展需求,根据学科建设需要,统筹学院现有人力资源和平台资源,加强科研的组织建设,按学科研究方向组建优秀创新团队。

3、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培育机制

利用院办校的政策优势,结合学院学科建设实际需要,建立优绩优培人才培育制度,营造崇尚创新、科研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选拔、引进、自培优秀青年人才。

4、加强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

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建设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加强不同学科间交流与合作,实现学科之间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四)专业建设与本科人才培养

“十四五”期间,建成国家级优质本科专业2个、省级优质本科专业1个,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力争B类专业2个以上、无D类专业。

1、学院领导负责指导专业建设工作

每位领导牵头主抓1个专业建设工作,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咨询一流专业建设,及时总结专业建设成效,持续推进专业建设。

2、更新办学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面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需求下,在原有农科的知识体系中融入生物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食品安全、农业农村治理等方面的知识,重新建构“新农科”的知识体系,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专业认证指标,重构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安排年度课程数、课程顺序。专业建设与专业负责人奖励绩效与人才培养质量挂钩。

3、强化课程内涵建设,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及时将科研和教学改革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强化课堂设计与课堂互动、加强教学监控方法、共同研讨教学案例及课程思政案例、改革考试等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坚持“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并组建“课程思政教学示范团队”,培育并打造10门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1个收录20-30个案例的课程思政案例库。

深入开展课程组建设,优化由教授牵头、副教授、讲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专业核心基础课和专业课在课程评价中全部达到B类及以上。建设国家级优质本科课程2门、省级优质本科课程3门,实施“优质教材建设和选用计划”,主编或副主编5-10本规划教材或高级别出版,立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5项,建设优秀(虚拟)教研室5个,建成优秀教学团队3-4个,教改论文20篇;获各类省级教学奖3项。鼓励青年教师申报各级各类教改项目、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获得各级别的教学比赛奖励8-10项。

4、强化实践教学,构建特色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健全教师投身实践教学的机制,提高教师的实践意识,结合生产实践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在实践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设校外科研实训和课外实习基地,实现社会资源与教育资源共享,增加2-3个新的实验实训基地。

5、构建科学多样化考评机制

采取多种举措全面建成科学合理的考试、考核、考查评价机制。实施教考分离,建设核心课程的网络题库与测试评价系统,逐步增加网络在线考试和高阶性考题比重,完善过程性评价方法改终结性考试为过程性考核。

6、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树立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利用现代化、信息化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其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保障和促进作用。

7、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生源质量

充分挖掘学院知名教授、学生活动、特色项目、学生典型集体和个人、优秀校友先进事迹、专题视频等内容,通过学校、学院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加强学院、学科、专业的介绍,扩大社会影响力,积极申请扩大一本招生专业和省外招生规模,设定数学、英语招生的最低分数线,提高生源质量。

8、加强对外交流,提高办学水平

强化英语学习,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提高到50%以上;强化交流学习,建立合作交流机制,为优秀学生提供到国外交流学习的机会;支持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学习,督促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与国际接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且引进一批海外高水平教师来校任教;逐步建立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一批双语课程和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课程。

(五)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工作

1、围绕国家地方产业需求,聚焦研究方向

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云南高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聚焦粮经作物资源评价与利用、作物栽培与耕作、生物合成与调控、智慧农业等研究方向,开展作物学和生物学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2、加强团队建设,有组织地开展科研

总结凝练团队研究方向、选拔和培养团队带头人,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加强水稻、薯类、甘蔗、玉米和麦类等优势研究方向的团队建设。

3、凝练科研成果,注重成果产出与应用

总结凝练科研成果,产出高质量研究论文、论著、新品种、新标准、发明专利,积极申报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重视科研成果的保护、推广应用。

4、整合平台优势,提高科研水平

利用现有创新平台资源优势,整合社会资源,产教融合,提升平台创新能力,积极申报新的国家级科研平台。

5、科研反哺教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利用学院现有平台及科研项目优势,以科研活动为支点,以激励作为动力,带动本科生参与科研,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为鼓励导师在成果中体现本科生的贡献和参与,加大本科生创新项目经费支持,在绩效考核中给指导教师核定一定的工作量。学院所有平台都有提升教学质量的义务,每个省级及以上平台每年接待本科生教学实践应不少于300人次,厅级平台接待教学实践应不少于100人次。不能完成的扣除20%的平台运行工作量,超额完成的奖励10%的运行工作量。

(六)国际合作交流

1、扩大师生国际视野

积极拓展师生国际视野,制定师生出国学习研修办法。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研修,每年2-3人;选派20名优秀学生出国(境)到与学校或学院联合办学的国外知名高校、与学院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国外高校和国际研究机构等开展长短期交流、学习、实习,积极推进联合办学和学分互认。积极举办/承办/协办/参与国际学术会议。

2、建立国际平台

新增国际合作伙伴关系项目2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平台1个,外专引智项目3项。聘请外籍教师和研究人员2-3人,开展国际化课程建设2项、国际学术讲座10次。积极推进和实施农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等相关工作,将农学或生物技术专业建设为国际化品牌专业。招收(培养)75名各类国际学生。

3、引进海外优质教学资源

积极推进国际化课程建设,利用国际联合办学和访问留学、交流培养等途径,引进2门外文课程、1部国际化教材。聘请10名长短期外专外教,开展课程教学和讲座。

(七)团学工作

1、党建引领,推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深度与党建融合,持续推进学院“尚农”专业思政实施办法,系统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学生“三全”育人工作;学院、班级“易班”建设有特色。不断改进学习方式和方法,利用好“学习强国”“云岭先锋”“大学生在线”等学习平台及网上学习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2、榜样带动,围绕学校学院特色育人

学院团委每年组织各班团支部开展“学习先进典型”活动,弘扬云南农业大学水稻专家李铮友教授、生物多样性专家朱有勇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扎根云岭大地、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云农精神,围绕学院各类作物特色在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植根红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切实增强青年学生爱党爱国、尚农知农、学农爱农情怀。组织各类表彰先进活动,深入挖掘全院各个班级、党支部学生中的先进典型案例,凝练好的经验和做法,以学院优秀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为典型塑造的主体,制作先进典型案例的宣传材料,利用学院公告栏、学院网站等平台广泛宣传,在学生中发挥先进典型人物的正面引导和辐射带动功能。

3、品牌显示,打造学院特色凸显成绩

按照四围绕、四聚焦、四突出、四打造“4个4”模式推进特色团学活动。围绕院办校改革精神、高原特色农业定位、三全育人体系、尚农精神的倡导四个方面提出工作思路;聚焦团员管理、第二课堂、精准奖助、学风建设四个板块正学风,立长志;突出思想教育、突出专业思政、突出扶智扶志、突出专业特色,开展耕读育人、管理育人、心理育人和资助育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营造良好校园环境。与时偕行,打造科技三下乡、打造专业思政宣讲、打造自强达人、打造尚农之星的系列特色品牌活动。培育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优秀学生示范党支部、党员标兵,力争创建1个省部级以上活力团支部,1-2个省级以上优秀班集体,1-2名省部级学生党员示范标兵。

(八)就业与创新创业工作

1、全方位强化学生学业指导,提高毕业生质量

聘请同行知名农业高校参与指导学院相关专业学生的科研训练、毕业论文、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开展校-校间学生之间的长、短期交流项目。实行全程学业导师制,教授牵头课程组四年不间断全程指导每届10名左右学生学业,吸纳学生全程参与科学研究。把英语四六级合格率、专业核心课程成绩列为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的主要依据,综合培养提高学生毕业质量。

2、多途径推行考研帮扶措施,提高升学就业率

每年向对标院校输送2-3名大三本科交换生,建立优秀学生升学直通渠道,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推免研究生。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对考研英语、政治和专业课等进行辅导。对考上研究生的学生给予奖励,对升学率高的宿舍、班级、班主任或辅导员给予表彰。学生升学率达到35%以上。

3、深层次拓展院所院企合作,保障目标就业率

与高水平科研院所、公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选拔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参加毕业实习、预就业实习,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办学新模式、企业参与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编写,发挥企业社会对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和转变的作用,拓宽就业渠道,保障就业目标连年达标。

五、需要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

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方面

学院现承担作物学建设成为B级、生物学获得博士点任务,在校本科生1511人、研究生403人,但现有90人的教师队伍是不能满足要求的。按国内外高水平学科和本科专业建设对师资要求,学院专任教师至少150人,所以还需引进优秀人才和招聘新教师60人。

学院办公室现有4个科级管理岗位(党政办、团委/学工办、教学办、科研与社会服务办/研究生办),其中3个岗位均为青年博士负责承担。为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充分释放青年博士的创新活力,把他们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岗位上,特申请解决3名教辅人员(硕士)到学院办公室从事专职管理工作。

2实验室等办学场所方面

20年前,学院的学生人数大致是现在学生人数的1/3,现在学院发展了,师生人数都增加了,实验室和办公室还是原来的面积,显得十分拥挤,因此申请解决:增加研究生实验室和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实验室1600平方米。

3、经费保障方面

作为“院办校”试点改革学院,各方面经费开支较大。希望学校按照师生人数划拨一定数额的改革试点管理经费。